1988年夏天,60岁老汉蒋诚因无力偿还银行的2400元贷款,只得把儿子准备结婚用的新房卖掉,结果在打听卖房的过程中,他的身份意外曝光,而他也因此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。
揭开蒋诚身份的人叫王爵英。
(相关资料图)
就在不久前,王爵英曾参与过《合川县志》的修订,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,他在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。在翻阅档案的过程中,蒋诚的档案引起了他的注意,因为这个人的档案不仅被修订了多次,而且在档案袋里还躺着一份泛黄的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。
打开《喜报》,只见上面写着:“贵府蒋诚同志,在上甘岭战役中,创立功绩,业经批准特记一等功一次,除按功给奖励,特此报喜。”
按道理说,《喜报》一般都会作为荣誉,寄给功臣的家人留存,可蒋诚的这份《喜报》,为何一直留在档案袋里呢?
王爵英感到很纳闷,所以他又翻来覆去地把这张已经泛黄的《喜报》仔细地看了一遍,结果背面写着的“由八区退回,查无此人”给出了答案。
但这反而让王爵英更加心神不宁。一方面他没想到合川竟然出现了一位抗美援朝英雄,另一方面时间已经过去了36年,他不知道这位一等功臣是否还健在?
就在王爵英考虑要不要把他的发现报告给上级领导的时候,没想到蒋诚竟然找上门来了。
为了稳妥起见,王爵英不仅对蒋诚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,而且还走访了他的家人,直到看到蒋诚把珍藏多年的一等功勋章拿出来,才确认这正是失联36年的抗战英雄。
回忆起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,蒋诚的眼中仍然满含泪水。
蒋诚说他原名蒋启高,是重庆合川隆兴镇玉河村人。
解放前,由于家里贫困,一家7口人仅靠2亩薄田糊口,吃饱穿暖那是不敢想的事,而他也因为贫困,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出外谋活,被地主剥削更是家常便饭。
抗战爆发后,日本人虽然没端着刺刀杀到重庆,但他们的飞机却成群结队在头顶呼啸而过,炮弹跟不长眼一样,直往人群里掉。好不容易日本人被打跑了,但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又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。直到迎来了解放军,老百姓才算脱离苦海,过上了当家做主的好日子。
1949年12月,21岁的蒋启高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。为了时刻不忘记一定要“忠诚于党,忠诚于人民”,蒋启高在参军后正式改名为蒋诚。
1950年秋,已经被提拔为机枪连副班长的蒋诚和他所在的32团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,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抵达朝鲜战场,向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发起了反击。
尽管这是蒋诚第一次上战场,但是血气方刚的他一心要为国立功,因此他多次在枪林弹雨中,以顽强的斗志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。
在蒋诚参与的无数次战斗中,又以上甘岭战役最为著名。
1952年秋,经过无数次的苦战,志愿军已经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。为了扭转局势,美国调集了6万兵力,大炮3百余门,坦克170余辆,外加3千余飞机向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发起了进攻。
在整个作战的过程中,美军的飞机如蝗虫一般在天空盘旋,无数炮弹和燃烧弹此起彼伏地在上甘岭阵地上爆炸,3.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瞬间成为焦土,志愿军把坚守阵地作为信念,但由于兵力和武器都落后于美军,因此仅半月就牺牲了5600余人。
蒋诚所在的32团在接到增援上甘岭的命令后,迅速奔赴上甘岭最重要的537.7高地。当时,这一阵地已经持续了4天4夜的血战,仅剩24名志愿军还守在7号坑道里继续和敌人周旋,且因为炮火封锁,他们已经断粮断水11天,如果32团再晚来一步,也许该阵地已经被敌人收入囊中。
望着正一步步逼向阵地的敌人,蒋诚顾不上多想,就在一个弹坑里架好重机枪,开始发起了反击。
敌人的子弹和燃烧弹密集地向阵地倾泻而来,牺牲的战友越来越多,这让蒋诚愈发怒火中烧,一边继续借助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,向敌人扫射,另一方面他还要顾及头顶不断飞过的敌机,只要敌机低飞到射程范围内,他就对准头顶上的飞机开火。
这时,一枚炮弹在蒋诚不远处爆炸,他来不及躲闪,就被一块锋利的弹片把肚子划出了一条很深的口子,肠子和血顿时从伤口涌了出来。蒋诚顾不得疼痛,把肠子赶紧塞回腹中,接着就端起机枪向头顶的敌机继续开火。
就在敌机俯冲向下,准备对蒋诚瞄准,再投一枚炮弹的时候。蒋诚抓住机会,对着敌机从头到尾打了一梭子弹。很快,敌机的屁股就开始冒烟,不一会,摇摇欲坠的敌机,就在浓烟中一头栽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包上。
而失血过多的蒋诚再也撑不住了,他头一歪,也昏倒在了弹坑里……
等蒋诚醒来,他已经躺在了医院里。原来战斗胜利后,战士们在打扫战场的时候,发现他呼吸微弱,于是赶紧把他救了回来。
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,蒋诚和班里的战士们一起,用重机枪歼敌4百余人,击毁敌重机枪一挺,击落敌机一架。而他也因战绩显赫,荣立一等功。
1954年,朝鲜战争结束,九死一生的蒋诚随部队回到了祖国。由于已经是和平年代,再加上国家刚成立不久,家乡需要建设,因此蒋诚听从号召,主动退役,回家种地去了。
其实,像蒋诚这样立过一等功的功臣,根据部队退役军人的相关安置条件,他应该受到地方政府的优待。怎么搞得竟落到要卖房还债这个地步了呢?
原来,对于在抗美援朝有重大表现的战士,部队会给当地相关部门发送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,再由当地政府下发《喜报》,谁知经办此事的工作人员把地址“隆兴镇”写成了“兴隆镇”,而合川刚好也有个“兴隆镇”,所以《喜报》发到那里,自然查无此人,由于找不到功臣,《喜报》也就一直搁在档案袋中。
由于没有凭证,蒋诚的安置问题就成了泡影,所以蒋诚就一直在家务农。尽管生活艰苦,但蒋诚却从未向人提起过自己的赫赫功劳,更没有向地方政府寻求过帮助。
1964年,蒋诚由于会养蚕,因此被临时调到乡农技站做了技术员。虽说只是临时工,但这份工作却让他一干就是24年。
尽管只有微薄的工资,也没有交通工具,但蒋诚根本不计较,有时候他为了推广技术,不光要翻山越岭,甚至还得在别人家寄宿。
1983年,乡里计划修路,蒋诚得知消息后,主动揽下了这个活。他每天带着大家热火朝天地干,还告诉大家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道理。
谁知,路修到一半的时候,却因为没有钱得停工了,这让蒋诚发了愁,思来想去,他悄悄以个人名义到农村合作信用社贷了一笔款,这才把路修了起来。
原本,蒋诚是想靠自己勤扒苦做,把欠银行的钱还上的。可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,他借的那笔钱堪称巨款,等到1988年的时候,连本带息已经有2400元之多,所以银行工作人员才找上门来催债。
蒋诚无奈,只得把欠款的事情告诉了儿子蒋明辉。
蒋明辉虽然已经参加了工作,但他的工资并不高,省吃俭用才存了1千多块钱,听说父亲欠了债,他也不能袖手旁观,所以就把存的钱全拿了出来,但七拼八凑,还是不够,因此父子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才合计着把原本用来给儿子娶媳妇的婚房卖掉。
王爵英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不禁对蒋诚更加钦佩。于是,他立即将事情上报给了当地政府,当地政府得知后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,不仅给他解决了身份问题,按相关规定让他享受到老兵待遇,同时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,还把他欠银行的欠款帮他还清了。
而蒋诚也因为事迹被曝光,成为了合川人民的骄傲。
因为地址写错,蒋诚该享受的待遇没有享受到,但是他并不气馁,安心在农村劳动,还贷款修路,帮助村民致富。在还不上贷款的情况下,不得不卖房。一心为公,不计得失,这正体现了一代军人的风采,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。
X 关闭